近五年来,我校按照“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始终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以集团主持参与的教育改革项目为依托,以强化内部管理为重点,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实践,积极推动教学创新,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特色做法和建设成果,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新台阶:创新改革专业集群
我司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四川“10+3”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布局,对接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及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立足服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向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经济贸易、城乡治理等新领域开辟新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近五年停招专业8个、调整专业4个,新增专业8个。围绕四川“10+3”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艺、林业、园林、畜牧兽医、水产养殖等六大核心专业群,形成了“集群发展、突出重点”的区域服务型高职专业体系特征。
新突破:积极打造优特专业
我司实施“核心优势专业创建计划”、“特色融合型专业创建计划”、“专业评估达标计划”,先对所有专业当前的建设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专业层级,第一层级专业瞄准国内领先,第二层级专业定位省内一流,第三层级专业为校内骨干,分类设定建设目标并培育标志性成果,分梯度推进专业建设。近五年来,通过持续培育建设,共获批国家骨干专业3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3个、省示范专业4个、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市级重点专业2个。
新成效:扎实推动教学创新
我司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强化改革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丰富拓展专业拓展课、职业方向课,不断推进服务于专业群构建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分类分层次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的精品化、特色化、信息化,设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培育一批有影响的特色课程,提升课程育人品质,推动我司课程建设质量的稳步提升。2015年以来,参与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余门、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在建省级双创示范课程4门。一批信息化课程资源在学银在线、智慧职教等平台上线,全校在线课程数量达到80%以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新提升:持续深化赛教融合
集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训”的原则,强化赛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竞赛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形成了校内“一院一赛,” 校外“多点开花、广种博收”的良好局面,摸索出一种纵到位、横到边、协调发展的竞赛模式。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50余项,参与学生近千人,竞赛辐射专业面超过80%;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校赛实现专业全覆盖,省赛、国赛成绩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处于领先行列。近五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2项,省级二等奖52项,省级三等奖66项;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我司连续五年获评省赛“最佳组织奖”,在“2012—2018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竞赛状态数据”中,我校排名全国第15位,四川省第一位。
新高度:深入促进多元成才
集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生源结构特征、专业发展定位,坚持“专业建设,方案先行;规格不一,方案灵活;生源不同,方案单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合理确定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人才培养。目前,集团共有现代学徒制试点、中高职衔接班、产教融合教改实验班、企业联盟实验班、3+2、企业订单班、民族班、留学生班等9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和行为特征,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要。同时通过省“3+2”中高职衔接、专升本等培养项目,完善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立交桥”。创新实施学分制改革,将素质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将学分绩点纳入奖学金考核与评先推优;实行学分累积转换制度,鼓励学生特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