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俭可以生廉 惟廉可以助俭
廉政,同“廉正”。《晏子春秋·问下四》:“ 景公 问 晏子 :‘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吴则虞集释引王念孙曰:“案‘政’与‘正’同,《文选·运命论》注引作‘廉正’。”
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其反义词为”腐败“。现在所说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
有一句古代名言是:“嘴不馋,心不贪,私不谋,利不占;色不迷,法不犯,生不悔,死不憾。”意思就是嘴巴不馋嘴,心思不贪婪,有私利不谋取,有利益不独占;不被情色迷惑,不做贪赃枉法的事,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廉政既是政治管理学的概念,也是政治伦理学的范畴。因为廉政这一主题词所承载的主体既指政务工作者,也指政务工作部门,对前者是官品人品,对后者是党风政风,因为它所要求的对象正是与权力运用相关的特殊人群。何谓廉政?传统说法中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则是指不贪财肥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因为古时候的官服可用肥袖载物,两袖一抖,常常抖出赃银贿财。因而廉政的官员,正是孟子说的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实践者,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官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人格。
但是廉政又不仅仅是政治伦理学的概念,因为一个官员的廉政与否,不仅仅在于政务守则和职场要求的严格,更在于他的理想信念、行为法则、价值标准、道德原则、生存意义这样一系列的文化理念的明晰性,更在于他对这些文化理念的忠诚和执行的自觉性。从这一意义上说,廉政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当然,对文化的定义有诸多的说法,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也即被当前许多学界人士所认同的说法,文化即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句话可以用时下另一句俗语来通俗地解释,文化就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特定的“游戏规则”。正是这一“游戏规则”造就了秩序,也造就了社会人的合格性的标准。
廉政文化起到的作用是一种文化占领的作用。这一点,旧时代的士大夫道德修养的有些思路是可以引以为鉴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他们传播的那一套理念的内容,而是他们从学子童生时代起,就以“修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蒙学的内容到师范仪表,从为人处世的准则到社会舆论的渲染,从家教到师教,从灌输到测试,无不在引导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引导一种能够规范行为的正统原则,从而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常常被归纳为四个字:礼、义、廉、耻。前两字是人际关系,后两字是道德修养,学子的主要教课书《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专门讲述“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我们借助这一例子,只是想说明当时动用的一切手段,都是文化的手段,从而达到让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对读书人心灵产生占领作用,让他们知道何为廉耻。
(执笔人: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