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
课程层面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川教函〔2016〕113号)《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修订)》和《10大信誉菠菜担保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完善我司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推动课程诊改工作顺利开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课程的建设目标体系、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全面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内在规律,以诊断为手段,以改进为结果,推动我司在课程层面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诊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为根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持续开展。
(二)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坚持持续改进
课程诊改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和对比,深入剖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具体、可监测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强化数据支撑
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和移动终端,采集课堂教学过程性数据,加强教学效果的量化分析,为诊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作出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观察,关注特性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诊断改进工作的科学化、公平化和客观化。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打造完整的课程诊改目标链和标准链,完善制度体系和内控机制,构建完整的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体系,按照“8”字质量改进螺旋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持续改进。
四、课程层面诊改体系建设
(一)建立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我司、二级集团、教研室三级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管理组织体系。我司层面成立课程层面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担任副组长、各二级集团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课程层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全面协调课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各项工作,明确诊改工作任务,拟订课程诊改工作政策和重要制度,研究解决诊改工作中重大困难和问题;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组织我司课程诊改日常工作。二级集团成立由负责人担任组长的质量保证工作组,对本单位的课程诊改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撰写本单位年度自我诊改报告。教研室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担任组长的课程质量保证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自我诊改和撰写自我诊改报告等工作。
(二)明确课程诊改的基础
明确课程的定位,课程所面向的专业及课程属性、学时、学分,已经形成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熟悉课程团队多年建设形成的课程特色、已经积累的课程资源情况、课程的教学条件以及课程现有的信息教学手段与资源,尤其是该课程系统化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在线学习环境建设情况,通过梳理与分析,查找课程存在的问题,形成课程质量报告。
(三)建立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立足课程诊改的基础,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包含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完整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表1 我司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体系
五纵 |
课程层面 |
工作链 |
决策 指挥 |
组织 体系 |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小组(我司) 二级集团课程质量保证工作组(二级集团) 课程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教研室) |
组织链 |
发展 规划 |
我司课程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教务处) 二级集团课程建设规划(二级集团) 课程建设方案(教研室) |
目标链 |
质量 标准 |
一般课程建设标准(达标建设) 校级/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注(专项建设、分层建设) 双创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标准(专项建设)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专项建设) 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建设标准(专项建设) 课程标准 课程授课计划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示范课堂评选标准 |
标准链 |
质量生成 |
课程建设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质量 顶岗实习质量 毕业设计质量 学生课程达标情况 学生学业达标情况 |
实施链 |
资源建设 |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材建设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
保障链 |
支持服务 |
课程教学制度与规范(调排课管理、日常教学检查、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教研室管理、教学督导、学业预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 |
监督控制 |
教学督导报告 课程质量年度报告 课程诊改报告 第三方评价(Mycos、企业调研) |
诊改机制 |
两引擎 |
引擎1:以质量文化为引领 引擎2:以考核机制为保障 |
一平台 |
诊改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 |
信息链 |
(四)建立课程诊改目标链
充分结合课程的现有基础及建设成效,当前课程建设的目标,建立包含“项目建设 内容要素 教学实施”三位一体,“我司 二级集团 教研室”三级,“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链。
表2 我司课程层面诊改目标体系
目标组成 |
目标名称 |
指标或内涵 |
项目建设 (2020-2024) |
在线开放课程 |
校级:45门 省级:2门 国家级:1门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校级:40门 省级:4门 |
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 |
60门 |
双创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 |
校级:40门 省级:6门 |
教材建设 |
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 校级:30门 国家级:1门 |
信息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100% |
内容目标 |
课程培养目标 |
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 |
教学内容目标 |
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力争3—5年使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更新一次,结合专业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分析,淘汰落后技术课程,新增新技术课程;不断修订课程标准,争取专业课程涵盖所有企业使用的主流技术和未来1—2年的主流技术 |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
包含专家名师建设目标、企业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 |
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
包含案例、习题、视频、动画、微课等 |
信息化建设目标 |
包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标、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目标 |
教学实施 |
知识目标 |
/ |
能力目标 |
/ |
素质目标 |
/ |
1.注重整体设计、逐级分解落实,构建“我司—二级集团—教研室”衔接贯通的课程建设目标链。教务处根据我司发展规划牵头拟定我司课程建设规划与目标,并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和各二级集团;教务处组织各二级集团根据我司课程发展专项规划及其他专项分规划制定本单位发展规划,明确本二级集团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具体标准,并编制专业建设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专业。各二级集团组织各专业依据所在院系发展规划,编制专业发展规划,确定本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与具体标准,并编制本课程建设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课程。各教研室组织各课程依据所在专业发展规划,基于SWOT分析,编制课程发展规划,确定本课程建设目标与具体标准,编制本课程建设分年度目标、标准、任务分解表。
按项目建设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对照目标检验预期成效,促进预期成果达成,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图1 课程建设目标链
2.完善教学标准,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链。修订专业教学标准,以调研多元利益主体需求为逻辑起点,根据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毕业能力要求,进而细化分解为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依据指标点建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由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确定某项课程目标,依据每个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合格标准;细化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设计系列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目标相关联。
(五)建立课程诊改标准链
以《课程建设标准》为基本标准,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成长、职业能力为主线,统筹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对接职业标准,根据各课程性质不同,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改革课程为抓手,制定各课程建设标准,并结合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和课程质量标准,保证课程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团队培养、质量管控等方面得到规范化和可持续化提升。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一堂课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基于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从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习三方面建立课程标准链。
表3 我司课程层面诊改标准体系
标准组成 |
标准名称 |
标准说明 |
课程建设 |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
指导性文件 |
一般课程建设标准 |
指导性文件 达标建设 |
校级/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
专项建设 分层建设 |
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建设标准 |
专项建设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 |
专项建设 |
双创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标准 |
专项建设 |
课堂教学 |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
指导性文件 |
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
指导性文件 |
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
指导性文件 |
示范课堂评选标准 |
专项建设 |
(六)建立课程诊改制度体系
支持服务于标准和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将制(修)订以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和内控机制。
表4 我司课程诊改制度体系
序号 |
制度名称 |
1 |
调排课管理办法 |
2 |
日常教学检查管理办法 |
3 |
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办法 |
4 |
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 |
5 |
教研室管理办法 |
6 |
教学督导管理办法 |
7 |
学业预警管理办法 |
8 |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管理办法 |
五、诊改运行
课程诊改包括课程建设诊改和课程教学诊改,诊改主体分别为二级集团和教研室,诊改范围为我司现开设所有课程。以课程年度建设工作周期实施诊断改进工作,课程建设诊断改进周期为1年,课程教学诊断改进周期一般为1学期。
(一)课程建设诊改运行
每年年初由课程负责人依据本课程的年度课程建设目标、标准制订本课程年度建设计划,明确年度建设任务、责任人、完成时限、验收标准等,建立年度建设计划一页纸管理表单。每年初,课程负责人对年度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与安排,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职责。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年度建设计划,按照我司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每年初,课程负责人依据年度建设计划明确月度建设任务,并进行月度任务分解,建立月度建设任务一页纸管理表单,实施建设目标月度自我诊改,保证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每月末,课程负责人统计本月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二级集团对照建设目标和标准实施季度沟通反馈,保证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我司年末对照课程建设项目进度表,实施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诊断并与部门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
图2 课程建设“8”字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表5 课程建设诊改主要质控点
序号 |
质控点 |
质控点描述 |
1 |
课程定位是否准确 |
课程定位是否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岗位,紧贴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需求,面向的职业岗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与产业需求对接。 |
2 |
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 |
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紧紧围绕专业发展设置;课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实践技能比重是否适当;课程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学期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重实践教学。 |
3 |
课程教学团队是否合理 |
课程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适度;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协调;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课程教学团队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能力;是否制定了课程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否具备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幵发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
4 |
教学环境是否满足 |
校内与课程相关实训室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有较高的使用效率;是否与企业共建了针对课程实训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室数量、设备配置等是否满足课程的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求;是否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
5 |
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
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否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是否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资源使用效率高,并形成了可持续幵发、应用机制;是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虚拟的、仿真的实训教学项目或教学课件;是否有鼓励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制度。 |
6 |
教材建设是否达标 |
是否建立了建材开发和选用制度;是否注重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课程实训教材是否开发完成;教材形式是否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
7 |
实践教学是否有效 |
实践教学形式组织模式是否恰当;教学设计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活动(理论、实践)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识是否理解,训练是否到位(含专业技能大赛中针对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分解);实践教学是否根据真实工作过程序化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专业技能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见习)是否系统完整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
8 |
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 |
授课计划制定是否合理;课程改革是否得当(是否合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项目驱动、案例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式和场景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AR技术、雨课堂、虚拟技术等);教学组织形式是否严谨、规范;是否开展第二课堂(比如创新创业、技能大赛);是否探索实践在线考核与课堂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及机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
9 |
课程特色是否形成 |
课程建设是否有亮点;课程特色是否形成。 |
(二)课程教学诊改运行
1.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适时诊改。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标准,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教学三环节,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实施课程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改进,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形态,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
表6 课程教学诊改主要质控点
指标 |
质控点 |
目标值 |
标准值 |
预警值 |
基本 信息 |
适用专业 |
|
|
|
总学时 |
|
|
|
周学时 |
|
|
|
课程类型 |
|
|
|
课程性质 |
|
|
|
是否专业核心课 |
|
|
|
是否建立课程组 |
|
|
|
课程组人数 |
|
|
|
教学 资源 |
课程标准 |
|
|
|
课程教材 |
|
|
|
授课计划 |
|
|
|
授课教案 |
|
|
|
学生习题集 |
|
|
|
静态资源 |
|
|
|
动态资源 |
|
|
|
网页课件 |
|
|
|
试题库 |
|
|
|
试题数 |
|
|
|
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及效果 |
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新率 |
|
|
|
学生、教师、社会用户访问量 |
|
|
|
课程教学是否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 |
|
|
|
信息化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比例 |
|
|
|
师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的互动人数 |
|
|
|
实训教学 |
开出项目率 |
|
|
|
课堂 教学 |
到课率 |
|
|
|
作业布置次数及批改率 |
|
|
|
学生作业完成质量 |
|
|
|
过程性考核次数 |
|
|
|
辅导答疑次数 |
|
|
|
教学 评价 |
课堂满意度 |
|
|
|
督导评价 |
|
|
|
调课次数 |
|
|
|
学生评教 |
|
|
|
及格率 |
|
|
|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 |
|
|
|
总平均成绩 |
|
|
|
表7 顶岗实习诊改主要质控点
指标 |
质控点 |
目标值 |
实际情况 |
诊改措施 |
顶岗实习准备 |
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培训 |
|
|
|
实习内容及要求培训 |
|
|
|
顶岗实习管理 |
学生签到频率 |
|
|
|
周记篇数 |
|
|
|
批阅周记篇数 |
|
|
|
单独指导学生次数 |
|
|
|
实地走访率 |
|
|
|
联系企业指导教师次数 |
|
|
|
变更实习企业人数 |
|
|
|
顶岗实习考评 |
实习成绩(含毕业设计) |
|
|
|
单位录取率 |
|
|
|
2.基于课程教学大数据,期末实施课程教学诊改。课程团队在学期末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报告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二级集团基于期末课程教学状态数据的综合分析,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评选二级集团优质课程,同时将评选结果运用于年终部门奖励性绩效分配。我司可以参考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学生学习达标率、课程测评等方面指标提炼形成我司层面课程质量诊断要点,依托大数据进行分析排名,适时开展考核诊断,并将结果运用于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集团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示范课堂、教学能手评选等奖励问责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我司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任副组长、各二级集团及相关职能处室组成的课程诊改工作组,全面负责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以及诊断与改进制度,实施课程诊断、改进和绩效评价工作。
(二)制度保障
建立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课程诊改纳入二级集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范围,切实保障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断改进实施。鼓励各二级集团制定科学严谨的考核方法,以数据为基础,以结果指标为导向,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开展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鼓励开展课程层面的专项课题研究,促进课程建设与诊改实施。
(三)经费保障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的学习调研、培训等经费支持。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立项建设的课程建设项目提供专项建设经费支持,保障课程诊改工作顺利实施。
七、建设与实施进度
目标任务 |
具体工作内容 |
责任部门/责任人 |
完成时限 |
目标链打造 |
我司课程建设规划 |
教务处 |
10月底 |
二级集团课程建设规划 |
二级集团 |
10月底 |
教研室课程发展规划 |
教研室 |
10月底 |
标准链打造 |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
教务处 |
7月中旬 |
一般课程建设标准 |
教务处 |
7月中旬 |
校级/省级/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
教务处 |
7月底 |
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建设标准 |
教务处 |
7月底 |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 |
教务处 |
7月底 |
双创示范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标准 |
教务处 |
7月底 |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质量标准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制度体系建设 |
调排课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7月中旬 |
日常教学检查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7月中旬 |
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教研室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已完成 |
教学督导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学业预警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9月中旬 |
诊改 运行 |
完成我司课程建设规划2020年建设任务一页纸项目管理表 |
教务处 |
10月底 |
完成二级集团课程建设规划2020年建设任务一页纸项目管理表 |
二级集团 |
10月底 |
完成本教研室课程2020年建设任务一页纸项目管理表 |
教研室 |
10月底 |
完成2020-2021-1学期开课课程课程标准制(修)订、审核 |
教研室 |
8月底 |
完成2020-2021-2学期开课课程课程标准制(修)订、审核 |
教研室 |
10月中旬 |
完成2020-2021-1学期授课计划、教案编写、审核 |
教研室 |
8月底 |
推进立项建设课程建设,进行中期检查 |
教务处 |
10月底 |
各开课课程推进诊改运行 |
教研室 |
12月中旬 |
形成课程自诊报告 |
教研室 |
1月10日 |
形成二级集团课程诊改报告 |
二级集团 |
1月15日 |
形成集团课程诊改年度报告 |
教务处 |
1月20日 |